泰坦尼克号图片 逃生真相妇孺优先只是个传说

来源:时髦少女范 2.63W

在“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一艘超级客轮“巴尔莫勒尔”号8日从英国南安普顿出发,欲重现“泰坦尼克”号当年的航程、包括造访其沉没地点。

泰坦尼克号图片 逃生真相妇孺优先只是个传说

在“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一艘超级客轮“巴尔莫勒尔”号8日从英国南安普顿出发,欲重现“泰坦尼克”号当年的航程、包括造访其沉没地点,从而将有关纪念活动推向g.c。

在电影《泰坦尼克号》里,我们看到了一幅幅充满人性,感人至深的温暖画面:白发苍苍的老船长庄严宣布让妇女儿童首先离船,并平静地与“泰坦尼克”号一同沉没;一位仁慈而勇敢的牧师冒着生命危险返回正在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动情呼吁:“让妇女儿童先上救生艇”;一位父亲深情地亲吻小女儿之后将她送上救生艇……
然而,历史的真相远远没有那么温暖。美国《新闻周刊》近期刊登报道称,让人遗憾的是,“妇女儿童优先”的动人救生口号并非完全属实,获得优先权的主要是头等舱、二等舱的妇孺。统计数据表明,头等舱男乘客的生还率比三等舱中儿童的生还率还稍高一点。
“英式礼仪”被揭穿:
逃生几率取决于船舱等级
《新闻周刊》报道称,“泰坦尼克”号上“妇女儿童优先”的逃生口号并非是虚构,但是,逃生的几率主要取决于乘客当时所在的船舱等级。
报道称,美国新泽西州州立大学教授、著名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他的《社会学》一书中这样写道:“……不幸的是救生船不够。尽管很多人(超过1500人)遇难,但乘客注意遵守‘优先救助妇女儿童’的社会规范”,使得英国公众和政府面对这一巨大灾难,“可以找到一些安慰”统计数据表明,“乘客中69%的妇女和儿童活了下来,而男乘客只有17%得以生还”。
这是“泰坦尼克”号奉献给世界的一条活生生的文明守则。
但波普诺接下来揭示的数据却十分残酷,他继续写道:“我们发现,三等舱中的乘客只有26%生还,与此相应的是,二等舱乘客的生还率是44%,头等舱是60%。头等舱男乘客的生还率比三等舱中儿童的生还率还稍高一点。”“轮船的头等舱主要由有钱人住着,二等舱乘客大部分是中产阶级职员和商人,三等舱(以及更低等)主要是由去美国的贫穷移民乘坐。 ”
这是人类社会更为强悍的另一条规则。

于是,波普诺毫不客气地修改了曾使英国人颇感“安慰”的“社会规范”:“在‘泰坦尼克’号上实践的社会规范这样表述可能更准确一些:‘头等舱和二等舱的妇女和儿童优先’。 ”

在“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一艘超级客轮“巴尔莫勒尔”号8日从英国南安普顿出发,欲重现“泰坦尼克”号当年的航程、包括造访其沉没地点。

《新闻周刊》报道称,三类不同舱位的幸存几率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泰坦尼克”号和别的客轮一样,将存放救生艇的区域安排在了头等舱和二等舱附近,以降低富人和中产阶级乘客对航海风险的担心,当时所有的轮船都是这样设计的。
其二,下水逃生的安排也保持了这个相同的逻辑,即头等舱、二等舱优先,而不是后来盛传的“妇女儿童优先”。
就儿童而论,一、二等舱共有儿童32人,只有一人死亡;三等舱的儿童有75人,死亡55人,毋庸讳言,作为社会等级标志的舱位成了生命的筹码。
一、二等舱乘客中的遇难者有很多要么是盲目相信“泰坦尼克”号是“不沉之船”,要么是在等待家人时错过了逃生的机会,而幸存下来的三等舱乘客,大多数是在跳入水中之后才搭上救生艇。
绅士般的死亡,只是被渲染的个体行为。
当然,面对生死抉择,有些人选择绅士般的死亡。携带佣人、司机等共同登船的富豪本杰明·古根海姆看到女性登上救生艇之后明白自己没有获救机会,他返回自己的船舱,穿上了自己的晚礼服。据说他是这么说的:“我们已经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准备像一个绅士一样下沉。 ”
63岁的老妇艾达·斯特劳斯拒绝抛下丈夫、梅西百货的创始人伊斯多独自逃生。艾达当时几乎已经上了8号救生艇,但她突然改变了主意,又回来和伊斯多待在一起。她把自己在艇里的位置给了一个年轻的女佣,还把自己的毛皮大衣也甩给了这个女佣,说“我再也用不着它了!”
亿万富翁约翰·雅各布·阿斯德问负责救生艇的船员,他可否陪同正怀着身孕的妻子马德琳上艇,那个船员说了一句“妇孺先上”之后,他就像一个真正的绅士一样,回到甲板,安静地坐在那里,直到轮船沉没,船上倒下的大烟囱把他砸进大西洋中。
《新闻周刊》报道称,这些具有戏剧性的个体行为后来被大加渲染,掩盖了事实真相。
报道还称,白星航运公司(“泰坦尼克”号的船东)的董事布鲁斯·伊斯梅从来就不喜欢“泰坦尼克”号的船长爱德华·史密斯和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斯。在船只下沉时,伊斯梅挤上了一艘载着妇女儿童的救生艇逃生,这使他的下半辈子都背负着骂名。
史密斯船长则与“泰坦尼克”号一起沉没。99年后,他使用过的一个雪茄盒在英国利物浦举行的拍卖会上拍出了2.5万英镑。
百年纪念游 悲喜两重天

一个世纪前,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缓缓驶离英国南安普顿港口,乘客向亲友挥手告别。很多人想不到,这一别竟是永诀。而在4月8日同一时刻,另一艘游轮再从这里起航,重走当年泰坦尼克号的航线,以纪念这场和平时期遇难人数最多的海难。

在“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一艘超级客轮“巴尔莫勒尔”号8日从英国南安普顿出发,欲重现“泰坦尼克”号当年的航程、包括造访其沉没地点。

“巴尔莫勒尔”号上的1309乘客来自28个国家,将在船上共度12个夜晚。他们中有遇难者和幸存者的后人,有研究“泰坦尼克”号的学者专家,还有很多对它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人。
欢乐!有人进行表演
1912年4月10日,号称“永不沉没”的巨轮“泰坦尼克”号开始了它的处女航。4月14日深夜,“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船裂成两半后沉入大西洋,据信2228名乘客和船员中超过1500人遇难。
在“巴尔莫勒尔”号上,餐饮会按当年“泰坦尼克”号的菜单提供,一个比利时乐队将重奏当年的乐曲,以纪念那些在灾难中用音乐鼓舞乘客、直到生命最后一息的乐手。很多幸存者曾回忆说,“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最后一刻,船上乐队仍在演奏。
在“巴尔莫勒尔”号上的每一天,这个乐队要在人们进餐、饮茶和跳舞的时候演奏,在两场特殊纪念仪式上更不可或缺。这两场仪式的时间是4月14日晚上11点40分“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以及15日凌晨2点20分它完全被海水吞没的时刻。
很多百年前的场景被重现。候船大厅里展示的木床和梳妆台告诉人们当年的头等舱何等奢华,那里还挂着电影《泰坦尼克号》女主角穿过的粉色衣衫。
30多名身穿上世纪初服饰的演员还将重述“泰坦尼克”号乘客的真实故事,把时光带回到一个世纪以前。
11岁的爱德华来自儿童剧团,他头戴格子帽斜挎大布包,在人群中奔走分发刊载“泰坦尼克”号沉没消息的报纸。戴着帽子的50多岁的谢丽尔一副贵妇人打扮,她扮演的二等舱乘客夏洛特同丈夫变卖了所有家产购得去美国的船票。海难发生时,夏洛特和女儿上了救生船,眼睁睁看着丈夫被海水吞没。
“我们准备了5年,”纪念航行的发起人摩根说。组织这样一个航行并非易事。“5年前讲起这个活动时,很多人用惊讶的眼神看我,好像我长了三个头,”他开玩笑说。头两年里,船票几乎无人问津。
然而摩根没有放弃,事情也有了转机。突然一下子很多人来买票,船票在16个月前售罄。
特蕾西和妹妹特丽是两年前订的票。“谢天谢地,我很幸运地抢到了,”一身盛装的特蕾西是“泰坦尼克”号的忠实粉丝。“我太梦想去船沉的地点看看了。我将距离它的残骸只有几英里,这是我能和它最近的接触”。
悲情!有人追寻先祖
接近“泰坦尼克”号的梦想对特丽更为迫切。她丈夫的爷爷曾在华盛顿经商,“有一张‘泰坦尼克’号的船票,不过生意没结束,无法离开,就放弃了那次航行。”
“‘泰坦尼克’号并不是浪漫和美好的代名词,它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在73岁的玛丽看来,“泰坦尼克”号是一场噩梦。
她的船员爷爷随“泰坦尼克”号一起沉入了海底。奶奶和爸爸靠救济金过活。灾难之后,奶奶得了抑郁症,爸爸开始恐惧大海,不能从事出海的行业。玛丽自己平时出行也尽量避免搭乘船只。
理性!有人填充题材
哈斯在学校任教,50年来一直做“泰坦尼克”号专题研究。记者问他,何以百年已逝,“泰坦尼克”号仍如此引人关注?哈斯认为,“泰坦尼克”号缓慢的沉没经历了两个多小时,不像坠机一下子就全结束了,“这给想象和创作留出了空间”。
“对于世界,‘泰坦尼克’号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其中最主要的是强调了交通工具的安全,”他说。此外,还有很多学者通过这次事故研究当时的社会阶层划分和应急反应机制。
哈斯说,很多人曾经问他,一百年后是否人们还会记得“泰坦尼克”号。“我的回答是,‘泰坦尼克’号永远不会被遗忘”。
8日上午的南安普顿细雨霏霏,但下午4点“巴尔莫勒尔”号启程之际,乌云已散,阳光普照。
乘客有的舞动国旗,有的用力挥手,向岸上送行的亲友道别,岸上一片“再见”、“旅行愉快”的祝福声。
候船大厅里,一度响起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我心永恒》。

热门标签